“这是培养的黑茶菌种。”
“这是基础研究培养基,需要25°恒温培养。”
“黑茶有菌花香,还带有些许的甜味,味道很独特。”
……
在贵州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加工功能实验室,负责人潘科在耐心为记者讲解黑茶茶叶加工知识。
再过15天,这些培养基中的微生物经充分培养后,就可接种进入中试生产阶段。
潘科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团队负责人,作为贵州大学茶学院茶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,他主要从事茶叶加工技术研究。
2009年,他从家乡重庆来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,成为一名新贵州人。“当时,我和妻子还没结婚,她到贵州大学读书,我就和她一起到了贵州。”潘科说,妻子贵州大学硕士毕业后,也选择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工作,“妻子做行政工作,我主要从事茶叶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。”
在贵州的10多年,潘科正赶上贵州跨越赶超的黄金十年,这十年,贵州茶业赶上了发展的“东风”,这也为从事茶学研究的潘科提供了平台和机遇。
“贵州好山好水出好茶。”潘科是目标是,立志为贵州做干净茶,做好茶。
2009年至2013年,潘科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贵州省重大专项“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”、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“红茶通氧发酵技术研究”等各渠道项目9个,以科技赋能,助力黔茶飘香。
多年来,潘科致力于茶叶加工方面研究,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2项,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遵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制(修)订省级地方标准4项,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,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。
谈起对贵州的印象,潘科首先为贵州的气候竖大拇指,“尤其是爽爽的贵阳,我不仅爱上了这里的气候,还爱上了这里的美食。”
“有影响最深刻的美食?”
潘科说,我觉得贵州的肠旺面、丝娃娃、酸汤鱼等,我都挺喜欢,自己也学着做。
当然,对于潘科来说,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专研茶。
为科技支撑贵州茶产业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,他带着团队集中解决重点、难点问题,形成了茶叶加工品质形成机理与加工智能化,茶叶风味化学与数据化拼配,茶叶微生物与综合利用等研究方向,确立了“针对贵州栽培茶树适制性和气候特点,基于茶叶加工过程中物质转化、累积规律的理论基础,通过技术控制,实现以增鲜甜、降苦涩,保留或产生特异性物质为目的”的技术路线,创新研发了贵州直条形绿茶、特异玉兰花香红茶及特异菌香黑茶等新产品,借助科技力量,助推贵州茶产业发展。
“下一步,我们还要结合企业的需求等,解决加工中出现的共性问题,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模式,将论文写在大地上,培养一批技术‘二传手’,让科技技术落地生根。”潘科说。
来源:天眼新闻
文/图/视频:邱胜 刘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