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克良 何许人也-贵州站-华夏一县一品网

季克良 何许人也

   日期:2019-12-19     来源:酒贵州    浏览:445    

近来,茅台、茅台酒、茅台人是人们关注的热点。今年上半年前,我在茅台国际大酒店见到季克良老爷子,我们谈了茅台、谈了生活;互加微信,时不时互粉一下。我常关注80岁的季老,80当着18过,“18”岁的季老身体很好,精力充沛,常在有关茅台的活动中站台。在贵州省政府组织的2019“多彩贵州风黔酒中国行”上海站、哈尔滨站、南昌站宣传推介活动中,都有他宏亮的声音、伟岸的身影。

我与季老塔挡两年半。2008年5月我由省政府外派监事会进入茅台集团,2010年10月在这个岗位上退休。2008年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的季老已经69岁了,创国企领导人在职年龄的奇迹。我先后在十多家省管国企外派监事会岗位上工作,季老是为数不多配合得很好的董事长之一。按规定监事会到企业只带眼睛和耳朵,发现问题只能向出资人汇报,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是不能在企业发表意见的。由于与季老配合默契,至少在两个决策上与季老会下交换意见,达成共识:一是否定了茅台集团投资煤矿和矿山的议案;二是同意在北京、贵阳购买房产,尤其是投资北京的茅台大厦收益十分显著。印象最深、而值得一提的是,季老曾在一次董事会上指出,对茅台酒的经营权问题,经理层要建立制度,防止个人说了算。但是实践证明,这个意见并没有引起经理层的重视。

季老长我11岁,因工作关系我们成了忘年交。工作之余,季老也常给我摆摆他的经历,现回忆起来,就引出此文的标题:“季克良,何许人也!”

季克良收藏一份1939年4月24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出版的《新华日报》,在这份珍贵的报纸上,刊登有“贵州茅台酒”的广告。也就是在这一天,季克良诞生在江苏南通东郊一间茅草屋里,出生时瘦弱的小男孩,排行第五,取名克良。季老原本并不姓季,本姓顾,家庭出生贫寒,亲生父亲在他三岁那年,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姑姑,改姓季,取名季克良。那个时代的农村家境贫寒,好在家人重视教育,季克良听话懂事、勤奋刻苦,肩负家人的期望,14岁考取了初中,年近六十的父亲扁担挑着衣服、铺盖把季克良送到了离家四十多华里的南通第二初中。季克良是靠助学金读完初高中,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。报考大学时,因家庭经济困难,季克良填报了离家较近的无锡轻工业学院(现江南大学),学习食品发酵专业。即便如此,他还是因缺路费而有三次寒暑假没有回家。

1964年毕业后,经国家轻工业部选拔,季克良与同学徐英被分配到国营茅台酒厂工作。南通到茅台,千里遥遥,从南通坐一天船漂到上海,从上海坐两天火车到湖南,再坐两天的火车到贵阳,再坐一天汽车到遵义,一路颠簸、耗时七天五夜,最后抵达茅台镇。茅台酒虽然有名,他们到了之后映入眼帘的是零落而破旧的厂房,落后的生产设备,以及用酒坛砌起的宿舍,偏远山区生活条件,对比江苏落差极大,甚至季老在搬进宿舍当天“就被小偷光顾了”。加上生活不习惯,交通不习惯,吃辣椒也不习惯,季老的夫人徐英女士回忆说:“当年到了茅台后,除了害怕,还是害怕,确实很艰苦,到这里一吃辣椒鼻子就流水,怎么办呢?因为你学了这个专业,你就要坚持下去”。

进入茅台酒厂工作之后,才知道所学的食品发酵知识,与现实生产工艺有很大的差别,面临学以至用的考验。茅台酒的堆积发酵,入池发酵,7次取酒,9次蒸煮……等,与课本大相经庭。加之传统的茅台酿酒工艺自古以来只有“口口相传”,没有书面的总结。江浙人的季克良,语言与茅台当地勾通十分困难,要掌握茅台工艺,就要到车间与工人学习交流,而且向来不饮酒的他还要每天品酒。

进厂两年多点的时间,遇到了那场运动,茅台酒厂的书记和厂长被打成了“走资派”。季老虽然与领导接触不多,只跟书记一同出过差,认为他们不像走资派,就被扣了个“铁杆保皇派”的帽子,加上季老是企业少有的知识分子,被作为臭老九下放到生产车间,一干就是三年。季老甘之如饴,哪怕一天要搬运200吨的东西,哪怕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,哪怕体重从150斤瘦到108斤,哪怕夫人待产无法随时照料……。提起这段经历,季老并没有怨天尤人,他说:“我感到文革时期的锻炼,增长了很多知识,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。”这段困境,反而成为季老宝贵的财富。一些日后被封为金科玉律的茅台生产工艺和规律,一条条被季克良总结出来。茅台的一线工人们说:“那个老头什么都会,你瞒不住他的。”实践证明,人只有匠心才有可能成为匠人,也才有可能练就匠艺。最终凭借勤学苦练和对茅台技艺的传承,使季老练就了炉火纯青的茅台酒技艺,不愧为大国工匠。

“40多年少说也喝掉三吨茅台酒”吧。在很多看来每天喝茅台酒是一桩美差,殊不知爱好变成工作,也会折磨人,更何况品酒要保持敏锐的嗅觉,不能过量饮酒,更不能吃辛辣食物,反而让人过得犹如清教徒一般。几十年来,季老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:不酗酒、不抽烟、不熬夜、不吃辛辣食物。这种自律的修养同样为业内楷模。当然喝掉的三吨茅台酒,也为他日后总结的“茅台酒,喝出健康来”打下理论基础。

季克良:“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,没有所谓的靠山,没有所谓的后台,也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,远离家乡,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,应该说当了三十年的领导……很难的,但是我过来了。”


季克良与夫人徐英女士相识于大学期间,一同分配到茅台酒厂工作,成婚于茅台,两人相濡以沫,患难与共,共同献身于茅台酒的事业。

季老养母在1967年离开人世,因为交通不便,他赶了五天五夜回到老家,还是没能见到养母生前最后一面,封棺的时候,他到了,空余一声叹息。养母去世后,养父只剩孤零零一个人,亲生父亲经济条件也并不好。季克良亲生父亲、徐英的母亲辞世时,正值茅台酒下沙。当时厂里其他几位负责人或调走、或养病,都无法亲临指导。为了茅台酒的质量,两个人含着悲痛坚持在一线工作,都错失回去奔丧的机会。


对于父母的愧疚,曾几何时,季老开始申请调回家乡。从1967年到1987年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曾写了若干次请调报告。这期间他从技术员出任副科长,直到1983年出任厂长职务。结果“先是厂里不放,后来是省轻工厅不放,再后来是省委不放”。当然茅台酒厂以及贵州省领导也给予了季老极大的关心和支持,老厂长邹开良曾特意跑到季老老家动员家人到贵州生活,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曾对季老说:“不放你走,亏待你了”。虽然在贵州几十年,但季老的的南通乡音犹在,或许这就是季老内心的反映,是对家乡的留恋。

季老在外是茅台灵魂人物,也是酒业楷模,在家庭内部也是一个丈夫楷模。在工作中可能曾因为工作而亏欠家庭,但季老一直对夫人一直十分恩爱,退休之后经常和夫人手挽着手逛街遛弯。季老官至茅台集团“一把手”,而夫人以技术出身,专业水平过硬,在副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休。2017年初,徐英女士去世。在送别现场,季老弯下腰,斜着身子,通过敞开的一点缝隙,努力向棺中凝望着,凝望着,泪水连连,对夫人不舍和眷恋的伉俪之情令人动容。


因此,我很理解季老的这句话:“自古忠孝不能两全。我对得起茅台,对得起仁怀人民,唯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亲人。”

毋庸置疑,茅台已经是季克良的第二故乡。季老眷恋这块土地,这片厂房。曾有企业高薪聘他,他却毅然拒绝:“去那些地方,我感到对不起茅台”,在他心中,是茅台成就了他。让季老留在茅台的,是茅台人的热血,是“心安处即是故乡”,对于季老来讲,“爱在茅台,难以离开”。

季老为人亲和友善,尊重同志、关心同志。我们在茅台工作期间,除了工作的配合愉快外,对我们的生活也关怀备至。我们算是忘年之交,我不饮酒,但总逃不过季老这一关。他说你不喝酒,就不能了解茅台,再加上他以年长相胁,终有一次饮酒后心率达到每分钟140次以上。我和季老也出席过多次在社交活动,当有人提出与他合影,他都会耐心配合拍照,哪怕是有很多人要求。在餐桌上,很多人尊敬地向他轮翻敬酒,季老往往会特意解释一下,然后碰杯。在工厂、在车间、在仁怀,季老都会与同事、工人、市民相对而笑,互打招呼,十分亲民。

季克良初到茅台时,茅台酒的产量只有220吨,现在达到42000吨,当时酒厂连年亏损,现在年盈利4百多亿,是贵州省国企的盈利大户。有人说季克良是当之无愧的“茅台教父”“白酒泰斗”,他不仅对茅台酒的腾飞打下殷实基础,对整个白酒行业也有巨大的贡献。当有人说“季克良成就了茅台”时,季克良立即纠正:“是茅台成就了我”。季克良25岁进入茅台,2018年8月卸任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一职,半个世纪的时光里,茅台与季克良更像是一对携手并行的伙伴,缺一不可,54年的茅台情,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在为茅台奋斗,他誓将整个人生都奉献给茅台。

今年国庆节期间,茅台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王焱在茅台办公大楼会议室,将一枚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纪念章颁发到季克良手中,并亲手为其佩戴,感谢他为国家、为企业作出的积极贡献。戴上纪念章,季克良十分激动地说。“这枚纪念章非常珍贵,承载着党和国家对老同志的关心和爱护,我会倍加珍惜。”

季克良,何许人也!

献上本文,由君评说。

 
 
更多>同类资讯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
网站首页  | 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 | 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 |  招聘  | 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会员等级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违规举报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电话:0571-86995329

    邮箱:yixianyipinshop@163.com

    微信:xiangwen6831

  •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

  •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

  • 云南卖公众号

  •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